2022年“新汉学计划”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顺利召开

      12月18日上午,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承办的“新汉学计划”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四川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蒲诗璐,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高伟等出席并致辞,来自韩国、美国、喀麦隆、埃及等5个国家的外方嘉宾也发表了对工作坊的视频祝贺。四川大学的南非籍留学生郭昕慈作为“新汉学计划”的博士生代表也在开幕式上发言。开幕式由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雷莉主持。

    

微信图片_20221221095129.png

 

       姚乐野副校长首先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信任表示了感谢,也对所有嘉宾和工作坊参与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与会成员介绍了四川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也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讲全、讲真、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之问,希望参会者能充分借助语合中心搭建的重要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宋永波副书记对“新汉学计划”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本次工作坊是2022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暨交流周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外青年博士生风貌的舞台,希望中外硕博研究生通过深度交流、同台切磋,打开中文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局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221095616.png

       蒲诗璐副处长首先对入选本次工作坊的同学表示了祝贺。她介绍了四川大学开展留学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本次工作坊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希望与会者充分讨论、开阔眼界、增长本领。

       高伟院长向出席本次工作坊的嘉宾以及为本次工作坊的顺利举办付出大量心血的筹备组表示了感谢。他强调,近年来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各方面发展迅速,正朝着建设一流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不断努力。他鼓励参会者大胆交流,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生力军。

       韩国又松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甘瑞瑗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孔子学院学院吴伏生教授、美国华盛顿州孔子学院院长魏朴教授、喀麦隆教育部中等教育部汉语教学全国督查佳妮博士、埃及爱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伊斯拉教授等作为外方嘉宾对本次工作坊的举办表示了祝贺。其中,伊斯拉教授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是让世界先读懂中国,读懂正在日益进取的中国精神,因此积极推进“新汉学计划”,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汉语教师、青年汉学家等高端人才,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本土化诠释。嘉宾们希望本次工作坊能促进海内外青年学者互通互鉴,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贡献力量。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代表郭昕慈在发言中,首先感谢语合中心搭建的“新汉学计划”项目平台,使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得以无后顾之忧地来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她相信,由四川大学承办的本次工作坊为国际中文教育硕博研究生提供了汇报研究成果的优质平台,参与者们一定能收获满满。

      开幕式后,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宝贵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等国际中文教育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就“国际中文教育的变与不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中文教师发展”“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等话题做了大会报告。

本次工作坊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为主题,共设“中外语言文化和教育的比较研究”“海外中文教育本土化建设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与国际文化传播”“汉语本体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五个平行论坛。工作坊共收到来自23个国家硕博研究生的121篇投稿,经专家评审遴选出71篇参会论文,其中30多篇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国际学生投稿。除参会者外,另有100余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与硕博研究生旁听了本次工作坊。

      工作坊共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其中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许丽嫱获得一等奖,论文题目为“面向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的远程教学研究”。

       据悉“新汉学计划”中外博士生国际中文教育专题工作坊起于2021年,首先是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今年开始新增了西部地区的四川大学、中部地区的武汉大学以及东部地区的吉林大学。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是第一次承办。此次工作坊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并不是举办一次论坛就结束。除了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论文进行一个指导外,后期还会邀请一些专家和期刊的编辑对这些选出来的优秀论文进行再次指导以达到发表的水平。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