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传经典”志愿服务工作坊 之“城市生态智慧管理”实践活动

  为深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使四川大学留学生感受当代中国“循环利用改变生活 科技创新造就未来”的环保理念,激发学生社会责任心与志愿服务精神,2025年10月23日,四川大学“实践育人,和合共生:留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坊”与海光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了城市生态智慧管理实践体验活动,带领20个国家的36名留学生参访了成都市武侯区生活垃圾压缩站与武侯区城市资源协同处置中心成都垚嘉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本次活动由四川大学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留传经典”工作坊资助,是志愿工作坊与海光服务队的第二次重要活动,也是海外教育学院省一流本科课程“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实践”课程与省教改项目“产教融合、深度联动: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实践基地集群、智能化教材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鲜丽霞、邓波老师的带领下,10月23日下午留学生们走进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成都垚嘉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与环保技术研发为一体,专注于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循环再利用服务,是武侯区最大规模的建筑垃圾、装修垃圾等的消纳场所。在这里,工作人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城市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及大件垃圾的完整处理流程,同学们认真观摩了园区的工作模型,积极交流讨论,清楚地了解了大件垃圾的类型。

  随后,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过程。例如,装修垃圾经筛选破碎后可产生5-16mm的再生砖瓦骨料,可用于道路垫层等方面。同学们对垃圾循环利用的全方位赞叹不已,时不时点头认同并拍照留念。

  在这一站的尾声,同学们参观了垃圾处理运行车间和中央控制大屏。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控制大屏的显示,大家知道了各类固体废弃物分别是在哪个车间进行收集、分拣、销毁或循环利用的。隔着玻璃窗,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垃圾“变废为宝”的真实流程,对环保理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本次活动的下一站,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这是全国首座全地埋式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工作人员借助沙盘向同学们介绍了整体布局:地下两层主要是垃圾卸料泊位和垃圾压缩处理、转运区域;而地面则打造为拥有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设施的综合类城市休闲体育公园。这种集公园形态和地下压缩为一体的核心设计,将产业和民生相融合,既处理了生活垃圾,又推动了全区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同学们不由连连称奇,感叹于设计理念的绝妙与整体建筑的精巧。

  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同学们系统了解了生活垃圾压缩处理、大件破碎处理、污水处理、废臭气体处理以及厨余垃圾处理的详细流程,并对比了新站和老站的具体差异,深入了解了垃圾处理厂的工作流程和先进技术。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通过两个互动游戏体验了垃圾的分类,包括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在游戏中同学们强化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真正体会到垃圾分类的不易和重要。

 

  活动的压轴环节是中央控制室的参观。同学们可以从实时监控大屏上看到生活垃圾现场处理的各项数据和具体信息,包括实时监控画面、垃圾收运车辆相关信息、垃圾处理数据和环保耗能情况。大家对物联网技术在垃圾处理的高效利用感到震撼,也从整体上感知到生活垃圾压缩站全方位、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本次活动带留学生走进中国社会,了解当代中国,使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策略。基于此次活动,四川大学留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坊与海光志愿服务队将与垚嘉循环科技公司进一步合作,带领留学生参与大件垃圾处置工作,为建设美丽成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作坊与服务队也将继续秉持“实践育人、和合共生”的理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元、更有深度的实践机会和志愿服务活动。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