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夏日初渐长,晴暖有麦香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

 

一、“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六月五日前后来临,由此拉开仲夏时节的序幕。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已经成熟的麦子需要抢收,同时还要抢着播种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这是与我国的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节气,也是辛勤的农民们最繁忙的时节之一。

  此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逐渐炎热,降雨量也逐渐上升,空气湿度较大,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适合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民间流传着“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说法。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从芒种开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生物旺盛生长的季节。

  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在这个节气里,去年深秋产下的螳螂卵感应到温度变化破壳而出,开启它的盛夏时光。

  二候鵙(jú)始鸣。鵙即伯劳,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常在春季歌唱,婉转动听,善于模仿其他鸟类鸣啼。而在这个节气反舌鸟感知到气温变化,开始变得沉默。

二、芒种

  芒种时节,有些地方流传着“送花神”的习俗。曾经百花开遍,绚丽多姿,而随着季节的变化,炫彩的花朵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体现。

  芒种煮梅习俗的历史悠久。梅子多成熟于五六月,但新鲜梅子味道涩口,自夏朝开始人们就有芒种煮梅的习俗。煮梅可以用糖或盐与梅子一同煮下,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酸甜的梅汁浸出;亦或是将青梅以泡酒,便成了独具风味的人间佳酿;而在我国北方,多将乌梅与甘草、山楂、冰糖一起煮,制成消暑佳饮——酸梅汤。文人墨客笔下也少不了对梅子的喜爱,宋代晁冲之便在《玉蝴蝶》中写到“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

  随着夏季的来临,桑葚、荔枝、桃子也相继成熟,果肉多汁甘甜、香浓可口,是消暑必备。

  这个时节,气候炎热且雨水充沛,环境高温潮湿。为了调养身心,人们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为主,以应对暑湿之气。“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然而,芒种时节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因此也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端午前后,恰逢药草成熟之际,艾草、菖蒲等草药的茎叶丰满健壮,药性充沛,效果极佳。人们常常将这些草药装入袋中,悬挂在门上,让药草的清香弥漫整个空间,在药草香中安然度过炎炎盛夏,免受五毒侵害之苦,身心得到滋养与庇护。

三、春争日、夏争时

  芒种不仅是一个农事节气,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智慧。它不仅意味着收获春夏的果实,也意味着播种秋冬的希望,这是一个收获与播种共存的美好时节。在一收一种之间,镌刻着一道道深刻的犁痕,一粒粒丰盈的麦粒。

  芒种时节是透着香气的,风吹麦浪,田埂间弥漫着收获的芬芳。夏日悠长,草木幽香,瓜果蒂落,梅子在齿间留酸,朗朗晴日为万物带来热烈的生命旋律。

  芒种更是为下半年播种希望的时节,“芒种不种,秋来颗粒无收。”生命的丰厚,来自于不懈的耕耘。生命亦如夏季,义无反顾地明亮绽放。

  时间会流逝,景象会改变,唯有这田垄中的一粒粒种子会慢慢扎根,唯有这一支支辛勤之歌会代代流淌,唯有播种耕耘者会弯腰拾起曾经播撒的希望。

  在忙碌的日子里,芒种也不必太“忙”,炎炎夏日,也不要错过小荷池塘,微微晚风。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