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真实中国 ,共筑友好未来”——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坊之乡村实践活动顺利举办

“感知真实中国 ,共筑友好未来”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工作坊之乡村实践活动顺利举办

          2025年5月25日和6月23日,由四川大学留学生管理办公室资助立项,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组织开展了四川大学"留传经典・蜀韵川大"国际学生特色活动项目之"走进中国乡村"留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60余名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工作坊成员的带领下,先后走进郫都区战旗村、东坡区永丰村。通过此次活动,留学生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切身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01. 探访战旗村

            5月25日上午9时,留学生们抵达战旗村,在村民和工作坊成员的陪同下,依次参观了初心馆、记忆馆展销中心和精彩战旗产业馆。

        初心馆中,上千张珍贵影像系统记录了村庄自1978年农耕时期至现代文旅园区的发展历程。泛黄的村支书工作日志、1985年村民会议决议上的红手印原件,以及2018年"乡村十八坊"规划手稿等实物档案,生动再现了村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轨迹。

        记忆馆展销中心集中展示了战旗村的传统手工艺和特色产品。蜀绣布鞋、竹编制品和风味酱料三大特色展区各具特色。留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观摩展品,聆听村民讲解每件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精彩战旗产业馆则重点呈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胭脂稻"生态种植示范区和"二荆条辣椒"全产业链展示,直观展现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专题展区通过2015年传统农居与2025年智慧农业的对比展示,完整呈现了从传统生产到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之路。

         在"乡村十八坊"的参观过程中,留学生们依次走访了米坊、辣椒坊和酒坊等传统作坊,通过实地观摩和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了战旗村将地方特色美食打造为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传统食品,经过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持续创新,不仅实现了从单一品类到系列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更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逐步从小规模家庭作坊升级为现代化食品企业,成功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02. 探访永丰村

         6月23日,留学生们来到东坡区永丰村,实地探访"天府粮仓"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广袤的田野间,他们实地考察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高效插秧机每日可完成60-70亩的精准作业,智能无人机在田间实施变量施肥和精准施药,同时参观了创新性的"粮经复合"轮作系统——水稻与青菜、川芎等经济作物科学轮作。这种集高产、高效、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不仅保证了粮食安全,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留学生们展现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永丰的足迹"历史馆内,留学生们通过传统农具与现代化农机具的实物对比,切身感受到中国农业的技术革新历程。展馆通过丰富历史照片和详实文献资料,系统展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村里的生态循环系统:生活污水经过四级厌氧处理、火山石湿地净化后,成为荷花池的灌溉水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约7万元的经济收益。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让留学生们对中国乡村振兴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活动让留学生们收获颇丰,返程时,他们不仅带着战旗村的特色豆瓣酱和永丰村的生态大米,更满载着详实的调研笔记和深刻的思考。米坊石臼的质朴声响与农田无人机的科技轰鸣形成鲜明对比,传统工艺与现代农技的碰撞让中国乡村振兴的图景生动可感。这些见闻不止停留于理论认知上,而是真实呈现在眼前,一个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当代中国,就这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深深印刻在留学生们的记忆中。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