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佳节有哪些?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是中国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享受美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农历与西方公历的不同,春节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的某一天。到了这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或走访亲友,北方城市还会有吃饺子这一习俗。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前后。四月份初春,自然界生机盎然,因此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日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过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通常是满月之夜,人们会在这一天与亲友吃月饼、赏月。
中华相处礼节知多少?
收礼物:中国人比较内敛、含蓄,当收到礼物时没有当场打开礼物的习惯,一般会收下礼物并礼貌地表达感谢。
请客吃饭:在款待客人时,无论是喝茶、饮酒还是用餐,中国人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再多吃一些,客人需要多次委婉地谢绝后,主人才不会再询问。
在中国称呼别人,小心别叫错啦!
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及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清楚对方身份时,既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如“王科长”、“李总监”。当不清楚对方身份时,可采用姓名在前,以“先生/女士”相称,例如“叶先生”、"赵女士”。
当称呼年长者时,务必要恭敬,不应直呼其名,可以称“老先生”,如“吴老先生”、“张老先生”,或姓氏+职务(或职称等),如“吴主任”、“杨总”。
在学校里,“老师”是表示尊敬的称谓,无论是任课的教授还是行政教辅人员,都可以称为“老师”,姓氏在前,如“张老师”、“李老师”。直呼对方的姓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不尊敬他人的行为。
中国人请客吃饭不提倡AA制吗?
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中国人看来,请客,就是宴请客人并承担一切开销。中国人在意的不全是宴席中的美味,而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热闹氛围,可以说请客已经成为中国一种人际交往间的习俗。
请客通常是礼尚往来的一种方式,双方会互请,这次你请客,下次我请客,这样友谊建立起来并进一步加深。也是因为如此,在中国,用餐AA制不太普遍,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一般会接受AA制。
如果主动邀请中国朋友用餐,最好事先说清楚是AA制还是你请客,否则会让对方觉得十分冒犯。